天地渾沌,正邪纒鬪,正可敗,邪能勝。儒彥鑒此,乃倡議 「知其不可而為之」,「不以成敗論英雄」 兩哲理。宋文天祥,明史可法,典例也。義盡仁至,成敗付天,參悟此詣,淡然赴死。歷代文士素奉文天祥、史可法為仁義靈粹,立身楷栻,其遺琴、遺硯、遺印,托寄精魄,成百代道統信器。惟遺器難睹,乃易奉琴拓印蛻,亦堪薪傳仁義心法。
策展暨編輯室
宋亡至民國,七百餘年間,孺童無不口熟文天祥 「正氣歌」。五洲四海,春夏秋冬,早午暮夜,弗論時地,朗朗誦之,竦竦慕之。文字化感百代,節義垂光天地,足可證矣。
宋昺帝遺像
祥興元年十二月二十日,西元一二七九年二月二日,文天祥行軍至廣東省海豐縣五坡嶺,為元軍所擄,先後服毒絕食求死未遂,翌年十月初一押解燕京,即今北平。祥興二年二月初六,西元一二七九年三月十九日,元軍滅宋軍於廣東省新會縣厓山海上,左丞相陸秀夫負昺帝投海,宋遂亡。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年,夏,文天祥作 「正氣歌」 於元軍牢獄。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西元一二八三年一月九日,文天祥拒降四年,處死,年四十七。
文信國天祥遺像
文天祥,一二三六年生,一二八三年殉國。原名雲孫,字天祥、履善、宋瑞,號文山,後以天祥行,江西廬陵 (今吉安) 人。宋朝理宗寶祐四年 (一二五六年) 會試,原列第五名進士,帝親擢第一,乃中狀元。官瑞州知事、學士院權直、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寧國府知事、軍器監、贛州知事、江西提刑、江西安撫使、兵部尚書、平江府知事、資政殿學士、右丞相兼樞密使,授少保信國公,故後世尊稱文信國公。
文天祥臨刑書絕筆於衣帶,傳頌於世,曰: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以贊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媿。
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明朝胡廣撰 「丞相傳」,嘗記殉國情景,云:
「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拜再拜就死。」
囚執四年,不移不屈,宋縱亡,心中大宋以軀骸相守。
文信國天祥遺琴拓本之一
寒齋珍藏文信國公遺琴拓本,琴身有自書銘文,曰:
「松風一榻雨瀟瀟,萬里封
疆不寂寥。獨坐瑤琴遺
世慮,君恩猶恐壯懷消。
時景炎元年,蒙
恩遣問召入,夜宿青原寺,感懷之,
作譜於琴中識之。文山。」
文信國天祥遺琴鐫刻自題七言
鐫印:「仁至義盡」、「天祥宋瑞之章」。
文信國天祥遺琴鐫刻 「仁至義盡」 暨 「天祥宋瑞之章」 兩印
文天祥成仁前七年,德佑二年二月初五,西元一二七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宋帝恭宗於行都臨安率百官降元。文天祥雇舟夜遁,二月十八日抵江蘇鎭江,三月初一抵江蘇真州,四月八日抵浙江溫州,五月二十六日抵行都福安。五月初一,益王於福建福安登基,是為端宗,改元景炎。文天祥既抵福安,授通議大夫、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琴銘乃五月初一後之作。
宋端宗遺像
文天祥撰 「紀年錄」 曰:「五月朔,景炎皇帝於福安登極,改元。以觀文殿學士侍讀,召赴行在。是月二十六日,至行都門。」
宋文信國天祥撰 「文山先生文集」 內頁序言。圖片來源: 美國國會圖書館
宋文信國天祥撰 「文山先生文集」 內頁 「紀年錄」。圖片來源: 美國國會圖書館
宋文信國天祥撰 「文山先生文集」 內頁遺像。圖片來源: 美國國會圖書館
琴銘 「蒙 恩遣問召入」 自指景炎帝召赴行在福安事。「行在」 兩字即陪都之意。琴銘 「夜宿青原寺」,青原寺位江西吉州,今稱吉安,青原山一寺。文天祥七月初四離行都,七月十三日抵南劍,今福建南平,設府,聚兵屯糧,圖復江西。十月初一,統兵赴汀州,今福建長汀。時劉洙於江西號召勤王義軍,與文天祥會師,又遣吳浚屯兵江西瑞金,取江西雩都,遣趙時賞經江西石城,收復江西甯都。既轉戰江西各地,「夜宿青原寺」 當景炎元年冬事。琴銘 「感懷之」,意文天祥於景炎元年冬追懷端宗五月知遇之恩。
文天祥以 「仁至義盡」 印鐫琴身,後七年,殉國絕筆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句,前後表證,知忠義非朝暮可逮,乃無時無刻,經年累月,盤旋腦海之志業。
文信國天祥遺琴拓本之一,右有吳廷康跋文
清人吳廷康跋琴拓右上,曰:
「文信國公遺琴。左卿二兄大人屬題。案此琴經吾鄉汪稼門借搨後遂有墨本傳于宇內。道光戊戌歲,經公裔東川觀察求得于侯官張于田處,永得其所。廷康奉命供響搨之役,遂得副本以為贈。」
鈐印:「元生」。
知此本為吳廷康手拓。吳廷康,一七九九年生,字元生,號康甫、贊甫、贊府、晉齋、晚號茹芝,安徽桐城人。官浙中數十年,精金石考據、篆、隸、鐵筆,工刻竹,能畫。
文信國公遺琴原藏侯官張于田,道光戊戌為文天祥裔東川所得,汪稼門借拓。道光戊戌即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汪稼門,一七四三年生,一八一八年卒,原名志伊,安徽桐城人。官江蘇鎮江知府、蘇松糧道、按察使、甘肅布政使。
吴穀人先生遺像
吴穀人撰 「文丞相琴歌」,見 「有正味齋詩集」 卷三
清人吳錫麒孫吳安業鈔乃祖 「文丞相琴歌」 於琴拓左下,曰:
「上弦謖謖松風鳴,
下弦汩汩乃作厓山之海聲。
當時一彈再鼓處,
山石欲裂天為驚。
永嘉道出青原寺,
雨黑鐙昏不成睡。
手揮行篋七條弦,
詩寫孤臣兩行淚。
泣山鬼兮雲沉沉,
感君恩兮波深深。
哀哉丞相琴,
即是丞相心。
糝羮尚記板橋道,
麥飯誰哭冬青林。
景炎時事可知矣,
空抱壯懷猶不已。
五坡嶺,零丁洋,
可憐道路摧肝腸。
何如青原山中留宿夜,
清商一曲龍吟長。
生在南天死北地,
流落孤琴舊時字。
故友惟留玉帶生,
西台已碎竹如意。
吁嗟乎,
壞漆淒涼五百秋,
茫茫誰刺海濱舟。
高山流水臣心在,
尚欲黃冠故國游。
先大父祭酒公 『文丞相琴歌』,載 『有正味齋集』。龍巖草堂主人屬錄於搨本側。咸豐七年歲次丁巳立冬後七日,袁江寄客吳安業。」
鈐印:「吳源澤印」。
咸豐七年歲次丁巳立冬後七日,即西元一八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文信國天祥遺琴拓本之一,左有吳安業鈔錄乃祖吴穀人撰 「文丞相琴歌」
吳安業,一八零八年生,一八八六年卒。原名樹杞,改名穎,再改安業,字杖仙、尚先、源澤,號袁江寄客。清鵬長子,穀人孫,浙江錢塘人。道光甲午 (一八三四年) 舉人,候選知縣。工書法,精醫,著 「小斜川室初稿」 二卷,「理瀹駢文」。
琴跋稱 「先大父祭酒公」,乃其祖父吳穀人,一七四六年生,一八一八年卒。名錫麒,字聖徵,號穀人,浙江錢塘人。乾隆四十年 (一七七五年) 進士,嘉慶六年 (一八零一年) 授國子祭酒,主揚州安定書院。工書法,善行、楷,以詩名世,著 「有正味齋集」。「文丞相琴歌」 見 「有正味齋詩集,卷三」。
琴拓左上見 「妙傳」 印
琴拓右下見 「曾在並州田季子處」 印
琴拓鈐有兩方收藏印:「妙傳」、「曾在並州田季子處」。鄙嘗見文信國琴拓數本,咸出吳廷康手,亦有各名家題跋者。
文信國天祥遺琴拓本之二
文信國天祥遺琴拓本之二,右有吳廷康跋文
吳廷康嘗跋一琴拓,闡述文天祥遺琴流傳頗詳,爰記其文:
「侯官何述雅藏此琴時,並有東林諸君子及國朝人題詠冊子集七八寸。迨從李秋潭處歸入張于田手,均各三四十年,遂為汪稼門、王蘭陔諸先生創搨墨本。嗣于田游宦之江,琴與俱來。新城陳碩士宗伯從而假觀,命康供響搨之役,又與于田結翰墨緣,備悉梗概。今吳門方伯東川先生為公十八世孫,方從○守擢河東觀察,時求歸公祠,于田感而奉贈,永得其所矣。籀莊先生命廷康記。」
文天祥遺琴先後經前清侯官何述、李秋潭、張于田蒐藏。晚明清初,尚有名流題詠冊頁,厚達七八寸。遺琴與冊頁,歷經浩劫,恐早化灰煙,徒使今人神往不已。文天祥十八世孫東川求張于田割愛歸祠,所謂永得其所,而于田感東川之孝,信國之忠,慷慨贈琴。昔年文士,古風如斯。惜此祠究指江西吉安之祠、北京東城之祠、溫州鹿城之祠、或深圳南山之祠,未可知。
吳穀人 「有正味齋詩集,卷三」「文丞相琴歌」 本有引言,首句云:「琴為閩中何氏家藏」,意或何氏數代珍藏此琴。
「籀莊先生命廷康記」 句之籀莊,即徐同柏,一七七五年生,一八五四年卒。「廣印人傳」 記:「徐同柏原名大椿,字籀莊,嘉興貢生。承舅氏張叔未指授,精研六書篆籀,多識古文奇字。叔未得古器必偕籀莊考證。有 『從古堂款識學』 十六卷,叔未所用印多出籀莊手。又能詩,著 『從古堂吟稿』。」
文信國天祥遺琴拓本之三
文信國琴不乏名流題詠:蔣心餘,名士銓,一七二五年生,一七八四年卒,有 「文信國琴詩」;陸冠南,名元鋐有 「文信國琴詩」;楊龍石,名澥,一七八一年生,一八五零年卒,有 「觀文信國琴景本詩」;瞿鏡濤,名中溶,一七六九年生,一八四二年卒,有 「題文信國琴拓本詩」 等。
文信國史閣部遺印印蛻立軸
寒齋另藏文信國暨史閣部雙忠遺印印蛻立軸,葛書徵鈐製。文信國琴景,文信國、史閣部雙忠印跡,何幸交映海隅一室。
立軸鈐印兩方,右方印文:「文天祥印」,左方印文:「道鄰」。
右方印文:「文天祥印」,左方印文:「道鄰」
民初收藏家葛書徵跋曰:
「文信國史閣部遺印。文山玉印,龜鈕無款。道鄰銅印,覆斗鈕,諸葛永年製。傳樸堂劫餘奉存長物。明思宗殉國後第五甲申三月十九日搨此,以貽同好。當湖葛昌楹書徵識。」
鈐印:「昌」、「楹」。
文信國史閣部遺印印蛻立軸右有葛書徵跋文之一
文信國史閣部遺印印蛻立軸右有葛書徵跋文之二
明朝崇禎十七年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三月十九日,帝思宗於煤山自縊殉國,時為西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三百年後,葛書徵於民國三十三年農曆三月十九日,西元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一日,抗戰第七年,鈐製此本,故有 「傳樸堂劫餘奉存長物」 句。前五年,民國二十八年 (一九三九年) 秋,藏印四大家葛書徵、丁鶴廬、高絡園、俞茘庵太姻丈深懼文物盡毀兵燹,合輯 「丁丑劫餘印存」,成書二十一部,為印壇空前壯舉。丁丑即民國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
藏印家俞茘庵 (前左)、葛書徵 (前中)、高絡園 (前右)、丁鶴廬 (後左)、王福庵 (後中)、高野侯 (後右) 合影
「丁丑劫餘印存」 封面
「丁丑劫餘印存」 扉頁
「丁丑劫餘印存」 內頁
左方印文 「道鄰」,史可法號,其遺印也。史可法,一六零二年生,一六四五年殉國。字憲之,號道鄰,永曆諡文忠,順天府大興人,原籍河南開封府。天啓元年 (一六二一年) 補諸生,左光斗主試,擢拔第一。天啓五年 (一六二五年),左光斗死廠獄,方望溪有 「左忠毅公軼事」,記左、史師生事,傳世名篇。史可法天啓七年 (一六二七年) 中舉,崇禎元年 (一六二八年) 進士。官西安府推官、戶部雲南司、倉庫主事、戶部郎中、江西右參議、安池兵備道、安廬兵備道、安廬巡撫、戶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
明崇禎帝遺像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陷京城,帝自縊,史可法與諸忠賢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清兵助吳三桂軍大破李自成軍,五月,清兵入北京城。福王繼位,授史可法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六月,駐防揚州。弘光元年,擢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四月十八日,清兵圍揚州,全祖望記云:「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云:「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誰為臨期成此大節者?」 副將史德威慨然任之。」 弘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西元一六四五年五月二十日,清兵登城,史可法持刀自刎,參軍抱身,未絕,數十人擁簇下城,至東門,被執,清豫王以上賓相待,說降,嚴拒,遂就義。清兵決宰屠揚州,史稱 「揚州十日」。
明史閣部可法遺像
抗戰第七年,思宗殉國第五甲申,葛書徵鈐製雙忠印跡,托懷宋明忠烈,亦以印跡紛貽友朋,明志厲節。
葛書徵先生遺影
葛書徵,一八九三年生,一九六三年卒,名昌楹,字書徵,號晏廬,浙江平湖人。父嗣浵,家有傳樸堂作藏書樓,愛日吟廬作藏畫樓,其藏書時譽浙西之冠。書徵能書畫,精鑒賞,好印章,輯製多種印譜。
宋文信國位居右丞相,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西元一二八三年一月九日殉國。明史閣部位居首輔東閣大學士,弘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西元一六四五年五月二十日殉國。相距三百六十二年,一抗元一抗清,異代同轍。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遺影
史閣部殉國後二百八十九年,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侵華, 蔣介石委員長遂領導全國軍民抵抗日本侵略八年,終獲勝利,中國躍升世界四強之一,立千年以還消滅外族入侵之首功。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廬山軍官訓練團入口牌坊高懸 蔣公手書 「軍人魂」 橫匾
記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國軍剿匪失利,七月十八日至九月十八日, 蔣公命軍官分三期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廬山軍官訓練團團址近江西廬山五老峰海會寺,寺前入口設一木製牌坊,高懸 蔣公手書 「軍人魂」 三字橫匾,蔣公特命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印製文天祥 「正氣歌」 分發軍官。文天祥殉國後六百五十年,其仁義精神猶足撼動國人於頹唐,剿匪抗戰兩役,數千萬國人以仁義自矢,為中華民國捐軀,豈非天道人倫復生人心之故。
先總統 蔣介石先生致熊式輝將信函。圖片來源: 國史館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七月十六日, 蔣委員長致熊式輝主席函稿曰:
「熊主席:今日熱度
如何?甚念。請將 『正氣
歌』 及其內容用注解
說明。例如 『或為遼東帽』 句
的 『遼東帽』,事跡與其人姓
名詳注。印刷一萬
冊樣本歌,雅緻,用小冊。
望十日內印成,送廬山軍官
團。中正。」
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一期始於民國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終於八月四日。 蔣公期以文天祥 「正氣歌」 贈結業軍官,故有 「望十日內印成」 句。
甲辰孟秋,鄙敬懸文信國琴景,文信國、史閣部雙忠印跡於室。青原寺冥夜古音,厓山海大宋幻景,名士清淚書琴詠,揚州城破泥化血,兵燹中鈐製印花,廬山團召喚國魂,幕幕浮影,依稀又見中國。
文信國天祥遺琴鐫刻 「仁至義盡」 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