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堂 (作賓) 之甲卜文印與殷墟家書

媒體

董彥堂為上世紀著名甲骨學家,其甲骨文書法別出機杼,為世珍重。彥堂亦好以甲骨文入印,承晚清民初印外求印之學脈,成一家面目。彥堂鍾情甲骨,源自殷墟發掘。是以敝館奉覽彥堂印刻之餘,並眎一通作於殷墟之家書,溯證因由,綴添意趣。

策展暨編輯室

董彥堂刻甲卜文「董作賓」印邊款拓片詳圖

民國五十二年 (一九六三年),董彥堂 (作賓) 歿於臺北,迄今一甲子。凡論二十世紀考古學家或文字學家,彥堂之名每列其中。然歲月既往,世人尠知其學殖。

董彥堂先生遺影

倘讀考古學家李濟之 (一八九六至一九七九) 撰於民國五十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三月紀念彥堂之「南陽董作賓先生與近代考古學」文,可知概略。其文字片段曰:

「我最早對他的印象是,他接受近代學術觀點的敏捷,他提出的學術問題所具的條件完全符合近代學術的要求。譬如他所完成的第一次試掘殷墟的報告和所附錄的新獲卜辭寫本及後記,不但報告的體栽極為扼要 (全文可以說沒有一句廢話),最後所提出的問題:

『今所見之甲骨文字,是否僅為武乙至帝乙時代之卜辭,而無商代上世之遺物?如其無之,則殷墟以外,其他圮於河患而遷徙之都邑,是否可有同樣卜辭之存在?』

為我們在殷墟的繼續發掘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民國十七年 (一九二八年) 十月十二日殷墟首次發掘前一天,王湘 (右一)、張守魁 (右二)、董彥堂 (右三)、郭寶鈞 (右四) 合影於小屯村。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在這一時期,他還做了另外一個很有意義的實驗工作。他把可以用放大鏡看得清楚的刻辭之交叉地方,都用放大照像照出來,檢查那刻劃的先後,由這一類的檢查,他發現了每一刻辭筆劃的前後次序,隨著一種固定的習慣,也隨著時代而有不同,有的先刻直劃,再刻橫劃,也有的先刻橫劃,再刻直劃。這些習慣的轉變,大可以幫助我們訂定刻辭的時代,他更因為市面上仿造的甲骨文很多,就下了很大的功夫,耐性地和安陽的一位刻假甲骨文為業的藝術家交朋友,這個經驗給他不少對偽甲骨文的認識。……

武丁時代大字骨版。圖片來源:民國六十六年版「董作賓先生全集」

上圖武丁時代大字骨版「亦」字放大照片。圖片來源:民國六十六年版「董作賓先生全集」

假如中日戰爭沒有發生,田野考古工作的發展可能會有一個不同的方面,戰爭爆發了,局勢也改變了,但是那在抗戰前所建立的近代考古學基礎却已穩定了。……

民國三十四年,亦即抗戰就將結束的一年,他親手鈔寫在李莊石印的「殷曆譜」出版了。……

孟真先生所說的「為世甲骨學之每進一步,即是彥堂之每進一步」,可以說代表了當時史語所考古組同仁的一般意見。……

抗戰以後,他的大部份精力都集中在推進曆法的研究與中國年曆總譜的編製。他這個中心興趣的發展,實在是開始於大龜四版的考釋。……

但是,抗戰以後的董先生對學術的貢獻,照他抗戰前及抗戰時期的標準說,實在可以更加大若干倍。然而他的工作環境改變了,這個環境包括精神的與物質的兩方面。……到了臺灣以後,教育界與學術界全都屬於逃難的階級,有朝不保夕的感覺,中央研究院來臺的若干人士,大部份被收容在臺灣大學以內,臺灣大學是一個教學機關,若要領一份薪水,就要教若干功課,自然研究的時間就要減少到了最少的程度。這時代的董先生的大部份精力都用在維持一個最低生活水準方面。他辦『大陸雜誌』,以及應聘香港大學,以及在臺灣教書,都不是他衷心想做的工作。……

董彥堂先生到臺灣那一年為五十五歲,他到臺灣以後,雖說也作了若干通俗文字,宣傳他過去的學術成就,並且在香港大學完成了他的『中國年曆總譜』,但是嚴格說來都不是他所能做得到的最好工作。就他的學歷及天分說,他實在可以把中國的古文字學建置在一個更堅固的基礎上。他實具有這個志願,不過環境逼迫他不能實現這一志願,却把他的精力浪費在很多不相干的地方。這是他的損失,他的朋友的損失,中國的損失,更是全世界學術界的損失。想到這一點,我不能再說下去了。」

神州陸沉,文化飄零,志業紆鬱,李濟之語幾哽咽。

 

董彥堂先生肖像。圖片來源:民國六十六年版「董作賓先生全集」

董作賓生於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九五年) 二月二十四日 (陰曆),歿於民國五十二年 (一九六三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原名作仁,字彥堂,別署平廬,河南南陽人。六歲師從陳文斗先生,易其名作賓,十四歲書聯刻印鬻藝。民國五年 (一九一六年) 畢業縣立師範講習所,民國七年 (一九一八年) 入河南育才館,民國十一年 (一九二二年) 以旁聽生入北京大學。民國十六年 (一九二七年) 任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翌年,傅孟真 (斯年) 創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編輯員,同年主持殷墟第一次發掘,後迭主持民國二十年 (一九三一年) 第五次發掘,民國二十一年 (一九三二年) 第七次發掘,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 第九次發掘。民國三十六年 (一九四七年) 任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翌年,授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大陸淪陷,隨政府遷臺,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翌年,創辦「大陸雜誌」。民國四十年 (一九五一年) 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民國四十四年 (一九五五年) 任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民國四十七年 (一九五八年),史語所成立甲骨學研究室,授主任。著有「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殷曆譜」、「殷墟文字甲編」、「殷墟文字乙編」上中下輯、「甲骨學五十年」、「中國年曆總譜」等。

臺靜農題署「平盧印存」。圖片來源:民國六十六年版「董作賓先生全集」

光緒三十四年 (一九零八年),董彥堂年十四,佐父營商,鬻印於市。後則偶一刻印,並不多作。彥堂之印譜名「平廬印存」,輯錄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 至民國四十三年 (一九五四年) 間所刻八十五方印章印蛻,其中十四方自用印,四方贈妻熊海平,一方賜子董敏,餘咸刻貽友朋。「平廬印存」序文謂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 至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間篆刻印蛻,輯於「西廂印譜」,惜未見傳世。「平廬印存」所見印蛻並無邊款拓本,印蛻下方多有題記,乃知彥堂刻印並不署款,固散佚無蹤,罕能留存。

唐鴻漸先生 (右) 與作者 (左) 合影於臺北

董彥堂刻甲卜文「董作賓」印印身邊款

董彥堂刻甲卜文「董作賓」印面文字

寒齋珍藏一方彥堂篆刻,唐鴻漸先生所慨贈,隆情厚誼,永銘心坎。是印不僅未錄於「平廬印存」,亦為彥堂獨一署款之印章。

董彥堂刻甲卜文「董作賓」印印蛻暨邊款拓片

董彥堂刻甲卜文「董作賓」印印蛻

印文曰:

「董作賓」

董彥堂刻甲卜文「董作賓」印邊款詳圖

董彥堂刻甲卜文「董作賓」印邊款拓片

邊款曰:

「四十二年一月以
甲卜文刻于
台北平廬。
作賓。」

「平盧印存」首枚甲卜文「方桂」印

是印作於民國四十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月,彥堂時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彥堂以甲卜文入印,早於民國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見「平廬印存」首枚「方桂」印蛻,其題記曰:「廿六年,中研院九周年紀念日,為方桂夫婦作四小印,雜湊甲文為之。此其一也。」「董作賓」甲卜文印嘗刊載於民國七十四年 (一九八五年) 九月「印證小集」第十七集臺靜農提供之「董作賓印集」,以及民國八十五年 (一九九六年) 九月「印林」第十七卷第三期「董作賓專輯」。 

民國七十四年七月至七十六年十一月「印證小集」合訂本封面

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印證小集」之「董作賓印集」,見甲卜文「董作賓」印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印林」第十七卷第三期「董作賓專輯」封面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印林」第十七卷第三期「董作賓專輯」內頁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印林」第十七卷第三期「董作賓專輯」,見甲卜文「董作賓」印

寒齊另藏彥堂題署書名之字稿暨信封,亦甲骨學移植臺灣一鴻爪。

書名字稿曰:

「李玄伯先生藏
甲骨文字七版
董作賓謹識」

董彥堂題署書名字稿

信封文字曰:

「玄伯藏契」

董彥堂題信封文字

信封左上角印有「國立臺灣大學」六字,知為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彥堂初渡臺灣任教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時所寫。

李玄伯先生遺影

李玄伯 (一八九五至一九七四),原名宗侗,河北高陽人。祖父鴻藻,歷任五部尚書,父焜瀛,戶部侍郎,叔石曾,革命元老。隨石曾赴法,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 任教國立北京大學。後歷任國民政府財政部全國註冊局局長、開灤礦務局督辦、故宮博物院秘書長、中央政治會議北平分會委員。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大陸淪陷,隨政府遷臺,同年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著「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中國史學史」、「歷史的剖面」等。彥堂為玄伯題署書名,時兩人皆任教國立臺灣大學。

光緒三十二年 (一九零六年),董彥堂年十二,乃母病劇,遵父命娶錢氏沖喜。至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年) 十二月,彥堂年四十,仳離錢氏,翌年冬,娶學生熊海平於南京。寒齋蒐藏一通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六月二日彥堂致妻熊海平信札,時新婚半年,彥堂奉職赴安陽殷墟發掘,妻則滯留南京,固信多語殷墟發掘事,然兩地相思,柔情蜜意,見於字裏行間。

董彥堂致室熊海平信札首頁

董彥堂致室熊海平信札次頁

信箋印有甲骨圖案

董彥堂致室熊海平信封

信封印有甲骨圖案

信曰:

「萍萍:

現在到彰德差不多十個鐘頭了。早上七點十三分到的,此刻快下五點了。夜間還算「叔父」,二點上了車,一覺睡到六點半。

下車後,潘愨接我,把行李拉進城,我便單人獨馬找老大們去了,到那裏 (高樓庄),他們正吃早飯,我也加入,喝了兩盌小米粥,食一蒸饃,「妙哉,妙哉!」也不乏,就坐車 (他們走) 到小屯。今年挖了三大方塊,李、石一組,尹、高一組,王老八一組。

民國二十五年三月殷墟第十三次發掘前地面撮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國二十五年三月殷墟第十三次發掘前考古隊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按:彥堂信云:「今年挖了三大方塊」,乃語殷墟第十三次發掘,始於民國二十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三月十八日,終於六月二十四日。「李、石一組」,即李景聃 (一九零零至一九四六)、石璋如 (一九零二至二零零四) 兩人。「尹、高一組」,即尹煥章 (一九零九至一九六九)、高去尋 (一九一零至一九九一) 兩人。「王老八」即王湘 (一九一二至二零一零),綽號老八。

潘愨 (左一)、尹煥章 (左二)、李景聃 (左三)、郭寶鈞 (右三)、高去尋 (右二)、石璋如 (右一) 合影。圖片來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房基下有灰土坑,灰土坑下有陰溝,又有殺人坑,就在房基旁邊,共幾十個,大約二三百人,都是殺頭鬼,(別害怕!) 身首異處,都仍同穴,與西北岡迥然不同。這里還有幾百塊甲骨,都不大希奇,將來連開封的,一齊帶京。

殷墟發掘工作區域圖。圖片來源:民國六十六年版「董作賓先生全集」

安陽小屯工作區域圖。圖片來源:民國六十六年版「董作賓先生全集」

殷墟第十三次發掘YH127甲骨坑全貌。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歴史語言所

按:殷墟第十三次發掘地點位於小屯村北之B區與C區,挖掘面積約四千七百平方公尺,佔地約一萬平方公尺。每一百六十平方公尺作一坑位,共發掘五十二坑位。重要發現有灰土坑一百二十七座、早晚期墓葬一百八十二座、完整小夯臺三座、車坑、無頭俯身葬、黑陶灰陶時代水溝、完整龜版坑得完整甲骨約三百版及碎片一萬餘片。甲骨數量鉅富,為歷年發掘之冠,而多於六月十二日出自YH127坑,固彥堂六月二日家書尚未言及。

地里看到十點半,才進城,你猜住在那屋?哈哈,我已在這屋睡了一大覺,兩個多鐘頭呢。

妹妹,今晚吃「漿麵條兒」!偏你一回。我要看朋友去,晚上還得給老傅們寫信哩。別急!三兩天就回去。我身體如常,勿念。此地熱,白天已到九十度了。你看寒暑表,今天南京是幾度?

北京話『您好!』  彥。廿五、六、二。十七點十五分。」

傅孟真先生遺影

李濟之先生遺影

按:彥堂信云:「還得給老傅們寫信哩。」老傅當為傅孟真 (斯年),時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史語所負責發掘殷墟遺址,前後共十五次。「們」字意或包括李濟之,民國十八年 (一九二九年) 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長,主持多次殷墟發掘。

後傅孟真、李濟之、董彥堂咸於民國三十七年 (一九四八年) 授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大陸淪陷,中央政府遷臺,民國四十三年 (一九五四年) 起,中央研究院各所於臺絡續復所。民國三十八年,傅孟真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民國四十年 (一九五零年) 至民國四十四年 (一九五五年),董彥堂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代理所長。民國三十八年,李濟之任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首任系主任,民國四十四年 (一九五五年) 至民國六十一年 (一九七二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昔年渡臺名儒,極一時之盛。

彥堂家書僅兩頁,然意涵凝遠。是信語及河南安陽市殷墟第十三次發掘之人事,信封寄件人地址則書「安陽冠帶巷廿六」,知寫於殷墟發掘之際,倍顯可貴。殷墟為商朝都邑,其發掘啟吾國考古學之兆端,奠甲骨學之基石,而彥堂親歷其役,終成一代甲骨學名家。摩娑彥堂所刻甲卜文印,展讀殷墟家書,寄思穹古,不勝興亡朝露之感。  

董彥堂致室熊海平信札次頁局部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五月中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