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夀平教授以錯字手書挽辭
有一次,我寫好了一張七百元的提款單,向銀行取錢,七字照規定大寫作「柒」。不料,櫃枱小姐拒收,說那「柒字」錯了。她還教訓我說:「這個字的左上方應該是兩點。」我是國文教師,但也無法辯白,只好到附近書局去買了一本字典,查給她看。於是,她說:「我們銀行的習慣是寫兩點的,你這字典好奇怪!」說時仍是理直氣壯。
又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姓梁的學生寫姓名時總把梁字少寫一點,於是我就命他改正。那知第二天,他來到我面前氣衝衝地說:「我姓的梁字就是少一點的。我爸爸也這樣寫。」
平常人寫錯一些字,並不緊要。較之嚴重的是大人先生們的犯錯,例如:
有一位姓閻的部長大人,就任後剛發出第一件公文。有位秘書對他說:「您老把閻字寫錯了。」閻字從臽,不能錯成舀。這位部長從善如流,立刻派員去把發文追回。他說:「我寫了幾十年,今天才知寫錯。好在還算發現得早,不然真是有損國家體面了。」
有一次,在討論中國文字的學術性座談會上,一位國家博士介紹中國文字的優點說:「中國字都有含意,譬如敎育的『敎』字,左邊是孝,右邊是文;就是教人孝父母、懂文學。孝父母是道德,懂文學是學問;道德與學問,正是教育的兩大項目。……」他沒有注意到座旁的切切私語,後來也沒有人公然指出他的錯誤。直到現在,他也許還不知道「敎」字的正確寫法。「敎」字,左邊不是孝,右邊不是文,那有道德學問等大道理呢?(註)
大人先生的偶然犯錯,也非極為嚴重之事。然而,現在的情形是中國字似乎已可不必寫得正確,似乎已失其標準。如果以標準來說,則大家不僅手寫有錯,印刷也一樣有錯。而且,積非成是,還把它編進字典,通稱「俗字」。所以,無論小 鄉鎮、大城市,無論招牌、廣告、私信、公牘以及報章雜誌,只要有中國字的出現,便有錯字,而大家司空見慣,早就不以為錯,或者不知其錯。這是何等嚴重之事!倘若許慎、徐鉉、段玉裁、孫星衍、章炳麟等文字學家泉下有知,一定會大聲疾呼:「救救中國字!」
張夀平教授以錯字手書挽辭,正確寫法註於右側比核
中國字的存續,實已危殆之至。您若不信,請讀我作的一首挽詩。(附圖)這首詩連帶題目共有五十二個字,字字都常見,字字都寫錯,但不知您能認出多少來?
我業已逐字附注正確的寫法,以供對照。願學者專家們勿嫌我吹毛求疵,指摘過當;並願大人先生們勿責我危言聳聽,見諒則箇。如這詩能得傳揚,讀者又能舉一反三,則至少有些姓黃的、姓閻的、姓蔡的、姓周的、姓過的當不再寫錯自己的姓了。
(註)敎字從攴,攴即扑;又從子。爻聲。
張夀平教授以錯字手書挽辭,並書正字於右側比核
張夀平教授以錯字手書挽辭,電腦楷書正字印於左側比核
張夀平教授以錯字手書挽辭,電腦楷書正字印於左側比核
張夀平教授以錯字手書挽辭,電腦楷書正字印於左側比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