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壺名家瞿子冶 (應紹) 刻竹石銚壺

媒體

文人製壺興盛於清,亦殞亡於清。咸豐元年 (一八五一年),洪楊亂起,工藝一道,委頹衰敗,後之製壺者僅勉得餘緒,近世之作,更無足觀。溯順治間有沈鷺雝 (存周),嘉慶間有陳曼生 (鴻壽),道光間有瞿子冶 (應紹) 暨朱石楳 (堅)。沈、陳精製嶄新壺式,鐫以詩文印蛻,而瞿、朱復鐫畫壺身。壺遂融冶才思、文藻、藝宛妍華於一身,神移百代。瞿子冶首闢以畫入壺之濫觴,其清逸雅緻,尤獨樹一幟,識者珍若瑰寶。敝館特奉覽瞿子冶刻竹石銚壺,以娛同道。

策展暨編輯室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局部

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寓居一位風雅絕俗秀才,嗜製茗壺,即瞿氏子冶。瞿姓為晉朝東海王司馬越之參軍瞿莊後人,瞿莊乃博陵人,今河北省蠡縣。宋朝靖康末年,參軍瞿檜隨高宗趙構南渡,舉族遷移上海,定居鶴沙,即今之浦東下沙,鶴沙因盛產丹頂鶴而得名。宋元兩朝瞿氏,經營鶴沙鹽場,成松江府首富,擁地七千三百頃,瞿氏園被譽為江南第一園,至明朝為洪武帝朱元璋抄滅。名士張澹稱摯友瞿子冶稟性質孝,誠非虛言,子冶嘗於所作書畫偶鈐「鶴沙」印與「博陵伯子」印,蓋追溯本源,思慕先人遺芬之意。瞿姓歷代聚居鶴沙,子冶所居或座落於此。後縱遷離鶴沙,見其「鶴沙」印,知亦心繫之地。

松江府境圖,見下沙,亦稱鶴沙

瞿子冶繪竹契圖冊頁首頁局部,題識左下見「博陵伯子」印

 

瞿子冶繪蘭竹冊頁,第三頁見「鶴沙」印

「鶴沙」印

瞿子冶世代簪孆,居處樓閣陳設,極盡風雅旨趣,非一般文士所能望其項背。蔣寶齡撰「墨林今話」,憶述其居室風貌,以元朝倪雲林所築清閟閣相擬,為之神往。其文曰:

「瞿子冶司馬應紹,初號月壺,近自號瞿甫,又號老冶,上海人。工詩詞尺牘,少即與郡中賢士大夫游,名噪吳淞。書畫俱師惲草衣,尤好篆刻,精整入古。所居有香雪山倉 (據子冶藏水坑羽觴形硯拓本,應作香粟山倉)、二十六花品廬、玉鑪三澗雪詞館 (據子冶書畫鈐印,應作玉鑪三磵雪詞館),皆貯尊彝圖史,及古今人妙墨。酷嗜菖蒲,羅列瓶盆,位置精嚴,入其室者,不啻作倪迂清閟觀也。」

瞿子冶藏水坑羽觴形硯拓本,見「香粟山倉」齋名。

瞿子冶繪墨竹圖局部,題識左下見「玉鑪三磵雪詞館書畫印」

瞿子冶 (一七七九至一八五零年) 之字、號、齋名極多,散見其存世書畫,從其跋文鈐印,得若干齋館堂號,可補前人遺漏。有:毓秀堂、石鷗沁館、石似竹齋、青蓮月庵、白石薜蘿房、青蓮盦、萬竹盦、古鐵盦、十二紅絲研室、月壺 (亦作號)。子冶之齋館究以房室廳堂命名,或僅藉鐫刻印章之雅趣,意造齋館於印石,神遊自喜,已不可考。二百年世變,瞿宅早化灰煙,然細啜字裏意境,可解其塵外襟懷。

瞿子冶存世字畫,亦見多款字號,有:子冶、月壺、陛春、瞿甫、老冶、冶父、壺公、壺中子、子冶父、鐡冶、竹契、瞿盦、中吳畫史、竹瞿、陶翁、月壺山人、石瞿、雲盦、壺史。審其意涵,知篤志藝事,尤癖製壺。

瞿子冶繪蘭竹冊頁,第十一頁見「我生之初歲在己亥」印

「我生之初歲在己亥」印

瞿子冶歿,子小春輯「月壺題畫詩」,倩乃父摯友張澹、劉樞、徐渭仁三人作序。張澹序稱子冶歿於道光三十年庚戌年 (一八五零年) 二月初,遂成定論。「清代畫史增編」記子冶卒年七十,「上海縣志」又記卒年七十二。子冶書畫偶鈐「我生之初歲在己亥」印,生年大白,己亥年即乾隆四十四年 (一七七九年)。故子冶卒年七十二 (出生年作第一年計算)。

瞿子冶子小春輯「月壺題畫詩」扉頁。聞妙香齊藏

「月壺題畫詩」內頁之一

「月壺題畫詩」內頁之二

「月壺題畫詩」內頁之三

瞿子冶詩文惜於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年 (一八四二年) 散佚,時年六十四。張澹序曰:「著作甚多,蓋壬寅之夏,倉皇避地,散失而不自知云。」劉樞序曰:「其子小春將檢其先人手跡而付之梓,遍搜不得,乃知為壬寅歲避亂播遷時散失。」徐渭仁序曰:「壬寅之役,詩稿散失,惜哉!」子冶嘗官浙江玉環同知,玉環今台州市一縣,職佐知府,任期難考。玉環廳地處浙江東南沿海,雖非軍事要塞,對道光二十年 (一八四零年) 起之鴉片戰爭,確屬前線。倘子冶詩文未佚,也許見慷慨激昂,切中時艱之作。道光二十一年 (一八四一年),英軍艦隊二十五艘,汽輪十四艘,陸軍萬人集結長江,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年) 五月八日 (農曆) 攻克吳淞,五月十一日 (農曆) 攻克上海,肆掠數日。子冶既避難,或攜帶詩文私章,乃至少量字畫、圖書、古董,而滬上精舍與一切庋藏,祇能付諸天命。兵荒馬亂,縱身邊長物,亦不免損失。

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年) 五月八日 (農曆) 吳淞戰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圖檔

咸豐二年 (一八五二年) 出版之上海吳淞地圖。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圖檔

瞿子冶製壺享盛名,世人寶藏瞿壺,至今弗衰。徐子晉撰「前塵夢影錄」,光緒年付梓,已稱瞿壺「留傳不多,市中亦以之居奇云。」然余讀「月壺題畫詩」,張澹、劉樞、徐渭仁三友序文,縱論子冶生平才藝,著墨詩文書畫,於製壺卻未置隻字。何耶? 當年雖契合知交,仍視製壺工藝為雕蟲末技,不足道論,藐視如斯! 豈料兩百年後,子冶遺壺,反奠其藝壇不朽盛名,詩文書畫卻趨淡然。

「陽羡砂壺圖考」封面

「陽羡砂壺圖考」內頁之一

「陽羡砂壺圖考」內頁之二

「陽羡砂壺圖考」內頁之三

民國二十六年,李鳳坡、張谷雛編纂「陽羨砂壺圖考」,葉恭綽為之序,曰:

「吾夙持玩物不喪志之論,欲為古今藝事家張目。……惜歷來士夫于格物致知之道,懵然不講,一切委之匠役,間有一二豪傑奮起有所製作,又不為世所重,且恆易代而失其傳,復無人為之紀述,以致聲沉響絕,尚何改進之可言。……吾國好推尊古人,論者以為萬事不進之徵,其實因果倒置,盖惟今人之隳廢,乃益見古人之不可及耳。」余引其言,心生共鳴,尤興歎文人器物至今式微未振也。

「陽羡砂壺圖考」內頁之四,見瞿子冶小傳

瞿子冶擅銘茗壺,倩鄧符生 (名奎) 監造,楊彭年或申錫製器。「陽羨砂壺圖考」云:

「子冶嘗製砂壺,自號壺公,倩鄧符生至宜興監造。精者子冶手自製銘,或繪梅竹鋟於壺上。時人稱為『三絕壺』。克繼曼生之盛,至尋常遺贈之品,則屬符生代鐫銘識。」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之一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拓本之一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之二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拓本之二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鋬底「彭年」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鋬底「彭年」印拓本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壺底「吉壺」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壺底「吉壺」

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壺底「吉壺」印拓本

寒齋珍藏瞿子冶刻竹石銚紫砂壺,為楊彭年所製,鋬底有「彭年」兩字印。上海博物館亦藏刻竹石銚紫砂壺,造型銘文相似,鋬底見「彭年」印。寒齋砂壺底鈐「吉壺」方印,上海博物館壺底則有「吉壺」葫蘆印。其他存世瞿壺底有「月壺」印、「壺公冶父」印、「子冶吉壺」印、「宜園」印、「樂陶陶室」印等。

上海博物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之二

上海博物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壺底

瞿子冶壺身咸以行書作銘,未嘗見楷、隸、篆。字句喜作橫式,別具自然、錯綜、流動之韻味。明清壺家中,能獨幟一格。

瞿子冶另啓拓刻畫於壺之風尚,憑此已足名留壺史。另一製壺名家陳曼生,長子冶十三歲,雖亦善畫,未嘗刻畫於壺。製壺名家朱石楳雖好刻畫於壺,少子冶十一歲,堪稱晚輩。子冶好繪竹,存世畫作頗富,其壺刻竹居多,偶見蘭、梅、柳。尤好以壺身所刻之畫,延伸壺蓋,筆氣畫意有貫徹全壺之趣。

寒齋砂壺兩側及壺蓋,刻竹數枝,刻字五句,云:

一、「子冶藏板橋畫,蓋倣梅花庵者」
二、「仿梅道人,子冶」(橫式)
三、「板橋有此」
四、「一縱一橫,頗有逸情」
五、「冬心先生余藏其畫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橫式)

一壺雖微,數筆固簡,子冶力追歷代繪竹名家氣息神韻,所得之竹,付諸壺之兩側,沾喜自滿,故稱:「一縱一橫,頗有逸情。」蓋一面縱竹,一面橫竹。

瞿子冶刻「一縱一橫,頗有逸情。」

第一句及第二句之梅道人,即元代吳鎮 (一二八零至一三五四),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道人,居梅花庵,浙江嘉興人。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善畫梅竹。所書「墨竹譜」云:

「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之起,鶻之落,少縱退逝矣。」

又云:

「夫畫竹之法,當先師意,然後以筆法求之。」

瞿子冶刻「子冶藏板橋畫,蓋倣梅花庵者」

瞿子冶刻「仿梅道人,子冶」

第三句之板橋,即鄭燮 (一六九三至一七六六),江蘇揚州人,揚州八怪之一,擅竹。子冶所藏鄭板橋畫,乃倣吳鎮之作。鄭板橋嘗論吳鎮畫竹:

「畫竹之法,不貴拘泥成局,安在會心人深神,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

瞿子冶刻「板橋有此」

第五句之冬心,即金農 (一六八七至一七六三),浙江仁和人,揚州八怪之一。「冬心墨竹題記」曰:

「余于畫竹亦然,不趨時流,不于名譽,叢篁一枝,出之靈府。」

瞿子冶刻「冬心先生余藏其畫竹研」

瞿子冶刻「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

觀子冶之竹,知深得前賢神髓。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釋銚字

瞿壺多取石銚式,他式稀見。明代張自烈撰「正字通」云:「今釜之小而有柄有流者曰銚」。段玉裁注:「今煮物瓦器,謂之銚子」。石銚乃陶製小烹器,亦作石瓢。子冶未嘗製作多種壺式,獨厚石銚,想其樸實無華之故。

瞿子冶之詩文、書法、繪畫、砂壺,風格意境一脈相承,自然淡泊,超逸絕塵,誠名士遊藝之作。其壺融合詩、文、書、畫、印於一身,意趣雋遠。論清狂儒雅之旨,明清壺家盡不逮,後之識者或心許斯言。

郭若愚先生與宋緒康先生臺北留影

寒齋所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亡友郭若愚先生亦殊稱賞。余與若愚先生交往頻密,二十餘年前,屢相偕赴滬上拍賣會場,審覽骨董字畫。一九九九年六月上旬,偶見刻竹石銚壺於某拍場,咸推瞿氏精作。若愚先生好舉「不買不賣」戲語自律,壺遂為余所獲。今奉示同好,憶及蒐藏之際遇,故友之情誼,乃補述之。

賦梅花館藏瞿子冶刻竹石銚壺側面拓本局部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一年八月上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