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墓碑的前世今生,潘惠蓮女士撰

媒體

近代教育界巨擘蔡元培先生,民國二十九年 (一九四零年) 三月五日殁於香港,葬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有鑑蔡元培先生畢生倡導學術自由,反共救國,大陸極左人士乃於民國一百零八年 (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十四日赴港破壞其墓園。本文作者潘惠蓮女士遂急赴墓園考察,並撰長文闡述是墓近八十年之人事與沿革,以資紀念一代儒宗。

策展暨編輯室

民國二十九年 (一九四零年) 國民政府林森主席暨先總統 蔣公手書蔡孑民輓辭

靈寢香江有英魂,
春秋敬悼蔡孑民。
墳前誰施無情手?
毀名損字辱先人!

香江網民

八十一年前的一九四零年三月五日,提倡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的中國一代偉大教育家蔡元培 (字孑民) 病逝香港,享年七十二歲。由於當時日本侵華戰情正烈,蔡元培遺體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1,家人原本打算戰爭結束後,再把遺體歸葬他的故鄉:浙江山陰2。誰料政局風雲色變,日軍敗走,內亂再起,蔡元培從此長眠香江。

蔡元培 (孑民) 先生遺影

經歷過多年戰火、社會動盪、重建修葺,一直安然立於香港仔山頭的蔡元培墓,前年不幸飛來橫禍!就在與蔡元培息息相關的五四運動百周年之際,有激進的大陸網民,疑因不滿香港人連月來的反政府示威,聯想到蔡元培的反共立場,竟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四日,來香港破壞蔡元培的墓碑──把碑上 「蔡孑民先生之墓」 的前五個字 「打磨了一下」3,及將中共兩名早期黨員:汪壽華和趙世炎的照片,貼在蔡元培的墓碑上。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四日,香港華人永遠墳場內蔡元培 (孑民) 墓碑被破壞,現場實影

香港華人永遠墳場內蔡元培 (孑民) 墓碑被破壞後,管理處增設臨時壓克力保護板覆蓋墓碑,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現場實影

自稱 「哀極無淚」 的大陸網民,同日在網上公開承認是他所為。過往他已曾多次發文批評蔡元培是國民黨一九二七年清黨時,迫害共產黨員的 「反共劊子手」。汪壽華和趙世炎皆在當年喪命。

事件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北京大學香港校友會兩日後發表聲明譴責,稱已受蔡元培親屬委託,向香港警方報案,希望兩地警方配合,盡快查明真相,讓犯人受到應有的懲處。墳場管理當局不久便移除了那兩張中共黨員的照片,並在墓碑上加蓋透明硬膠框保護,但碑上被破壞的幾個大字會如何處理?至今仍未有進一步消息。

香港華人永遠墳場內蔡元培 (孑民) 墓碑被破壞詳圖,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現場實影

香港華人永遠墳場內蔡元培 (孑民) 墓碑被破壞後,管理處通告貼於臨時壓克力保護板,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現場實影

此事令筆者對蔡元培墓碑的前世今生,產生極大興趣。連番查找,發現蔡元培墓碑的由來,頗為神秘!而有關蔡元培墓碑的好些說法,都是以訛傳訛。

一九四零年三月十日,家屬與好友瞻仰蔡元培 (孑民) 遺容。圖片來源:「東方畫刊」

一九四零年三月十日,家屬與好友扶櫬前往香港南華球場參加蔡孑民先生追悼大會。圖片來源:「東方畫刋」

一九四零年三月十日,蔡元培 (孑民) 子無忌敬奉靈位。圖片來源:「東方畫刊」

資料顯示:蔡元培逝世後五日,各界於一九四零年三月十日,在香港加路連山道的南華體育會運動場舉行隆重的公祭,會場內外逾萬人參加,全港掛中華民國旗的店舖、機構和學校,皆下半旗致哀。蔡元培遺體由十四名北京大學畢業生組成的護靈隊4送上靈車,於同日下午,運抵西環薄扶林的東華義莊暫存。整個過程,當時香港的華文報章都有詳盡報導。但遺體是何時從東華義莊移往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安葬?葬禮的情況如何?碑上 「蔡孑民先生之墓」 七字出自何人手筆?到一九七八年重修增添的墓表,又是由誰所撰?誰所書?原來長期都缺乏清楚詳盡的記錄。

一九四零年三月十日,香港各界列隊徒步赴南華球場參加蔡孑民先生追悼大會,圖見教師聯合會執紼。圖片來源:「東方畫刊」

一九四零年三月十日,香港各界在南華球場舉行蔡孑民先生悼念大會,現場致哀群眾。圖片來源:「東方畫刊」

一九四零年三月十日,香港各界在南華球場舉行蔡孑民先生追悼大會,其靈車在場繞行,圖見各學校代表團。圖片來源:「東方畫刊」

根據一九四零年十月八日香港的《工商日報》和《大公報》報導,蔡元培的治喪委員在多項追悼活動結束後,於同年十月七日舉行了結束會議。但會議只提及籌得十萬元紀念基金作蔡氏後人教養費的安排,並沒有關於安葬蔡元培的消息。又翻查其中一名治葬委員會成員陳君葆的日記,也只提及公祭情況,而沒有提及下葬的事

翌年,即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九日,積極協助處理蔡元培身後事的旅港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5召開周年會議,由主席葉恭綽6報告過去一年的會務。據當時的報章報導,會議上沒有提及蔡元培下葬的事。查葉恭綽的彙稿及年譜7亦無相關記載。直到一九五八年一月十一日 (蔡元培九十歲冥誕),台灣的《中央日報》刊出兩封有關蔡元培墓的信件8,才首次看到有關蔡元培墓的文字記錄。其中一封,是蔡元培晚年的私人秘書余天民9在二戰結束後的一九四六年底,委託廣東教育家黃麟書10赴香港辦事之便,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視察蔡元培墓地的情況。他收到黃麟書視察後的來信,於一九四七年一月九日寫信轉告北大同學狄膺。第二封,就是黃麟書給余天民的原信。

黃麟書在信中稱:於一九四六年 「十二月冬至後,專誠往謁,敬以香花一束。葉題墓碑七字,紅色煥然,石亦完整,牧童助余拂去塵埃,低徊久之,不忍去也。因余得守墓人之引,萬墓叢中,毫無錯誤。...今後如留港,時候合宜,當得再往展拜也。」 余天民致狄膺的信中稱:「此誠一大訊息可釋懷念之人心頭懸,特為報知,以大家未能赴港展謁,得此良慰。」 這兩封信,相信是由余天民交予《中央日報》刊登,可說是最早有關訪蔡元培墓致祭的文字記錄。

信中提到 「葉題墓碑七字」,是指碑上刻著的 「蔡孑民先生之墓」 七字,乃出於書法名家葉恭綽的手筆。由於葉恭綽的書法較易辨認,文化界早已傳聞碑上那七個字是他所寫。但最早說明是葉恭綽手筆的文字記錄,要到一九八五年,才見於上海學者唐振常所著的《蔡元培傳》。唐振常曾訪問蔡元培的後人,相信由此得知。

葉恭綽遺影

一九六三年初,蔡元培的好友王雲五11為台灣的《傳記文學》月刊撰文:〈蔡孑民先生與我〉12,在尾段首次披露,是他協助安葬蔡元培:「我為處理喪事,暫厝東華義莊,並為營葬於香港仔華人公墓。」 但並無具體提及葬禮的細節。

蔡元培 (孑民) 與王雲五 (岫廬) 合影。圖片來源:一九四零年三月 「東方畫刊」

筆者其後從墳場方面獲悉,蔡元培的墓碑始設於一九四零年十月,即蔡元培的遺體在東華義莊寄存了七個月後,移葬於此。為何當時移葬的事會低調處理?為何原碑如此簡約?不足一.五二米 (五英呎) 高,僅刻上七字?

蔡元培 (孑民) 逝世後於西環薄扶林的東華義莊暫存遺體

筆者估計,與當時戰火迫近香港有關,蔡元培的家人和友好或許不想外界知道蔡元培葬於何地,以免他的墓地受到滋擾或破壞。蔡元培的第一任太太王昭一九零零年病故後,安葬山西黑龍潭八家村。在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墓地竟被賊匪盜掘。(一九三七年二月七日《中央日報》報導) 前事不忘,蔡元培家屬難免擔心這種事會再度發生。而且暫葬香港既原屬權宜之計,相關安排也就用不著舖張耗費。

香港在一九四一年聖誕日被日軍攻佔後,仍在港的蔡元培遺孀周峻13及三名年少子女 (晬盎、懷新、英多),幾經險阻,於一九四三年改名換姓,跟其他難民一起乘船返回上海隠居,熬過戰爭歲月。和平後,國民政府一九四七年五月十日曾頒下國葬令,準備為蔡元培舉行國葬。但因內亂不息,國葬計劃告吹。一九四九年大陸政權易幟,周峻及四名子女留在大陸,唯一在海外的兒子蔡柏齡則定居法國。直到大陸改革開放後的一九八一年,蔡元培在大陸的後人 (兒子蔡懷新) 才首次來港掃墓。

民國四十六年 (一九五七年) 十二月十七日,國立北京大學旅港同學會會員於校慶紀念日合照

但一九四九年以後,香港的蔡元培墓並沒有受到冷待,香港的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 (下稱北大同學會) 每年都到蔡元培墓前,舉行春秋二祭。由一九五零至一九七零年代,香港的《華僑日報》差不多每年都簡報此活動的情況。該會於一九六二年出版的會刊,亦刊載了會員在蔡元培墓前的合照及由他們撰寫的詩文記錄。

其中一九五九年四月十二日的春祭,參予的北大校友余又蓀14在祭後寫了一文:〈謁蔡孑民先生墓〉,刊載於香港的《自由人》月刊15上,較詳細地描述了當日春祭的情況。

文中提到:近二十年來,年年紀念蔡先生的,是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一九四零年四月,他們共同發起追悼蔡先生大會於重慶美術校街。從此成為定例,年年雙方聯合舉行紀念會。依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最初三年,於每年蔡先生的忌辰舉行。三年之後,改於誕辰一月十一日舉行。紀念會公開舉行,各界自由參加。內容分兩項,一為講演 「蔡先生的生平」,一為 「學術講演」。學術講演由中央研究院聘請專家擔任,內容會編印出版,以資紀念。

元培書院招生簡章

一九四九年後在香港的北京大學畢業生約有二百多人,不少從事文教工作。早於蔡元培去世後的一九四零年三月十四日,香港的北大同學會曾議決籌辦元培書院,以紀念蔡元培,但計劃一直沒有實現。到了一九五九年冬,該會終於在香港開辦了一家以蔡元培命名的四年制的私立大專院校:元培書院。首任校董會會長是譚震歐,院長是崔龍文,皆北大同學會成員。校址最初設於深水埗大南街,不久搬遷至廣東道九百九十二號及山東街二十七號。估計此書院維持至一九七零年代中期便結束。而這十多年間,元培書院每年都有師生前往蔡元培墓地參予春秋二祭。

然而,那時不是互聯網年代,資訊流通不及現今那般方便,香港政府和一般市民對歷史文化的關注,也不如一九九七年前後般熱切。因此,有關蔡元培墓的訊息,只有北大同學會及一些學術文化人較了解。以致有不少人誤會蔡元培的墓地,長期乏人料理或致祭。

一九六零年代後期,北大同學會主持春祭,墓前合影。圖片來源: 蕭映仁女士

近三十多年來致力研究香港南來文化人的學者盧瑋鑾16接受筆者訪問表示,她一九六零年初在新亞書院讀書時,並不知道蔡元培葬於香港。直至一九六六年間,他開始在中學任教,有一次從學者左舜生口中,得知蔡元培的墓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便去尋找。一方面是出於她對蔡元培的敬慕,另方面,也因為她教學時會提到五四運動,覺得若能讓學生親自到訪蔡元培墓,會有助他們認識這段歷史。

雖然當時她並不清楚蔡元培墓的確實位置,但那處離她住所不遠,年青時的她愛好遠足,便憑著一腔熱誠,在墳場內逐行逐排的查找。她已記不起是第二次還是第三次去才找到,只記得第一次無功而還。找到以後,她便多次帶領一些對文史有興趣的學生,一起到訪蔡元培墓。部份熱心的學生知悉途徑,還自行組織訪墓活動,增進同學對蔡元培及五四運動的了解,令她感到欣慰。

電影 「吾土吾民」 導演及演員到蔡元培 (孑民) 墓致敬的新聞報導。圖片來源: 一九七五年四月二日臺灣 「聯合報」

到了一九七零年代,蔡元培墓來了兩批較特別的悼念者,並出現一次重大的變動。先是一九七五年三月底,由香港馬氏影業公司在台灣投資拍攝的電影 《吾土吾民》 於香港公映,導演李行和九名主要演員,包括王引、鄧光榮、秦漢、林鳳嬌、崔福生等,來香港展開宣傳期間,一起到蔡元培墓獻花致敬。因為這部電影是描述抗日時期,王引飾演的中學校長與師生們忍辱負重,與敵軍周旋。電影公司指出:這不單是配合電影主題的宣傳活動,亦希望藉此喚起年青一代對蔡元培的追思和認識。

一九七七年六月余光中於蔡元培 (孑民) 墓前留影。圖片來源:「香港文學散步」 第三次修訂版,香港商務印書館

一九七八年五月四日,余光中在報章上發表新詩。余光中 (右) 與周策縱 (左) 在蔡元培 (孑民) 墓前合影

此外,長期在美國教學、以研究五四運動聞名的周策縱教授17,在一九七七年中到訪香港,是年六月二十五日,他約同當時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的兩位詩人:余光中18和黃國彬19,一起到蔡元培墓憑弔。據余光中一年後發表的短文描述,行前黃國彬曾致電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查詢,「守墓人顯示不知道蔡元培是誰,幾經盤詰,才猶疑說道:也許你們是找『蔡老師』的墓吧。那我知道,可以為你們帶路。」「山徑上下、碑石縱橫,若非守墓人殷勤帶路,真要『踏遍北邙三十里,不知何處葬斯人」了。蔡墓格局既隘,營造亦陋,一方碑石高不及人,除『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個紅字以外,別無建墓何年,立碑何人的字樣。比起四周碑銘赫赫亭柱儼然的氣派,顯得十分蕭條。」他們當時相約,事後必有詩文以誌。三人中最早發表的是黃國彬,他寫的新詩〈遊蔡元培之墓〉,收錄在他當年十月出版的詩集《地劫》。其後周策縱也在一九七七年十一月號的《明報月刊》,發表了他的新詩〈頑石─蔡孑民先生之墓〉及舊詩〈香港訪蔡孑民先生之墓〉各一頁,並附載了四張訪墓的照片。余光中最遲,於一九七八年四月五日清明節才寫成新詩〈蔡元培墓前〉,分別在同年五月出版的《明報月刊》,及五月四日台灣的《中國時報》副刊刊登。

一九七八年五月七日,香港國立北京大學旅港同學會在蔡元培 (孑民) 墓新碑落成後,舉行春祭留影

數日後的一九七八年五月七日,香港的北大同學會在蔡元培墓前舉行了盛大的春祭,因蔡元培墓的修葺擴建已竣工,墓地煥然一新!北大同學會廣邀香港的文化學術界近百人參加,由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的李璜主祭,時任北大同學會主席林伯雅恭讀墓表。八十五高齡的黃麟書應邀致詞,讚揚蔡元培德學兼備,足為後世模範。近年不少報導指稱:由於周策縱和余光中訪墓後發表了悼念蔡元培的詩作,對蔡墓簡陋難尋,有所感慨,引起文化界關注,促使香港和臺灣兩地的北大同學會修墓,但這與北大同學會的說法並不相同。

一九七八年五月七日,香港國立北京大學旅港同學會在蔡元培 (孑民) 墓新碑落成後,舉行春祭新聞報導

五月七日那天獲邀出席春祭的金耀基教授20接受筆者訪問稱:他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事後曾把當天見聞和感想寫成一文〈蔡元培先生象徵的學術世界──蔡元培先生新墓碑落成有感〉。記錄了從北大同學會得知,該會早於蔡元培百歲冥誕之年 (一九六八年),已感蔡墓年久失葺,有殘缺,乃倡議重修。金耀基認為,修墓事關重大,籌劃需時,修墓工程在一九七八年四月完成,該會不大可能在一九七七年底才有所決定。另據《一代人師──蔡元培傳》21一書記載,該會是在一九七六年決定修墓。但一九七六年此說,該書並無註釋消息來源,因此無法查證。

新修的墓地較以往寬約五倍,地面舖設雲石,棄用原有較矮小的白石碑,新碑由四塊從台灣花蓮採購回來的青麻石組成,呈長方型,合共闊約三公尺 (十英呎),高一.六七公尺 (五.六英呎),厚十五公分 (六英吋)。除了保留原碑上 「蔡孑民先生之墓」 七字的模樣,還增添描述蔡元培生平重要事略的千字墓表,以金漆鐫刻青麻石上。整項修墓工程耗資約十萬港元,但北大同學會沒有公佈新墓由誰人設計。新增的墓表是誰所撰?誰所書?翌日的報章報導未見清楚交代。

不知何故,一九八零年中期以來,大陸方面有不少人誤傳墓表出自國立台灣大學教授臺靜農的手筆。金耀基教授的文章記載,墓表是由台灣著名書法家、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莊嚴22所書。筆者致電莊嚴在台北的兒子莊靈查詢,確認其父莊嚴於一九七七年十月,應北大同學會邀請,為新修的蔡元培墓書寫墓表。墓表內容由北大同學會提供。莊嚴在日記中有記載此事,並引為平生快意大事之一。莊嚴一九八零年去世後,家人把他的生平經歷、日記和書法作品整理成書,於一九九九年出版《故宮、書法、莊嚴》一書,內有相關記述,並收錄了那墓表的拓本照片。 

莊嚴副院長在他寫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匾額前留影

莊嚴先生遺作《故宮、書法、莊嚴》內頁之一

莊嚴先生遺作《故宮、書法、莊嚴》內頁之二

筆者另獲香港新亞研究所的何廣棪教授23告知,那墓表是北大同學會的成員王韶生教授24所撰,乃王韶生親口相告。王韶生一九七一年從中文大學退休後,到香港的珠海書院文史研究所任教,與當時同在該所任教的何廣棪稔熟。何廣棪教授稱,所內好些同事也知悉王韶生撰寫墓表一事,因書法非他所長,所以北大同學會另找人書寫。筆者翻查王韶生的著作,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懷冰室續集》內,

王韶生教授遺影

發現收錄了整篇以句號斷句的〈蔡孑民先生墓表〉,而碑上鐫刻的墓表,並無使用標點符號。墓表附註的立碑日期是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為蔡元培逝世三十八周年紀念日。墓表全文如下,以碑上文字為準。標點符號及三個註釋說明,是筆者所加:

「先生諱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山陰人。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其尊甫嶧山25先生從商,以長厚著稱。母周太夫人恆教以立身處世之道。先生早掇巍科,入詞林。自甲午中日戰役敗衄,我國朝野人士競言新學,始涉獵西籍,講求新知。及戊戌政變後,朝局益壞。 先生敝履尊榮,毅然出都,思以教育救國。初任紹興中西學堂校長,繼任南洋大學特別班教習,並創設中國教育會及愛國學社。旋以在滬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為清吏偵悉,迺避地青島,習德文為異日留學準備。乙巳加入同盟會。丁未赴德,初居柏林,繼入萊比錫大學習哲學,尤重美學。期以美育陶冶人性,以代宗教。如是凡三年,譯著專書多種。辛亥革命軍起義武昌,東南各省底定。 國父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 先生為教育總長,釐訂教育方針,學校與課程綱領,為全國教育奠一新基。後以袁世凱專政,乃憤而請辭。於民國元年秋,攜眷再度赴德。二年,以宋教仁案發生,得滬電促歸,共謀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去國赴法旅居數年。與李石曾、吳稚暉等創立留法勤工儉學會,並組織華法合作會,以謀兩國文化合作。五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校政,祛除舊習,倡學術自由。由是舊學新知,兼容并包,俱臻蓬勃。而全國學術風氣亦為之丕變矣。八年,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北京學生遊行示威,反對巴黎和約,且痛懲賣國僉壬,致多人被捕下獄。 先生營救保釋,並發表聲明,隨即離京,既而全國重要省市罷市、罷學、罷工,為北京學生運動聲援。政府終拒簽和約並罷免曹、陸、張三人,先生亦經挽留復任。于十三年26,仍以不與北洋軍閥合作引退。迨十五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定都南京。 先生先後受命任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及監察院院長等職。嗣專任中央研究院長,創設專門研究機構,羅致專家學者,致力發展學術。抗日軍興,國府西遷。 先生在港就醫,不幸於二十九年三月五日逝世,年七十有四。噩音傳至陪都重慶,朝野震驚,政府明令褒揚。惟以對日戰事方酣,時艱道阻,未能迎葬國內。遂由 先生家屬與友生卜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先生原配王夫人,繼配黃夫人先卒,周夫人近年亦逝。子四人:無忌、柏齡、懷新、英多,女二人:威廉27、晬盎散居各地,旅港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同人每於春秋二季上冢,以表孺慕。因墓地年久失葺,乃倡議重修並立石於阡。昔曾子稱仲尼曰:「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當今之世,惟 先生足以當之。先生門人、故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先生曾以詞誄 先生曰:「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 先生應運而生,集兩大文化於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 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斯誄也,最足以狀 先生生平,並志於兹,以諗來者!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五日
香港、臺灣 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敬立。」

踏入一九八零年代,在熱心的文化人士推動下,蔡元培墓受關注的程度有所提升。一九八七年一月,台北的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趁來港參加中文大學的活動,於一月九日,由香港北大同學會的徐東濱和林則仁陪同,專程到蔡元培墓前獻花致敬。吳大猷認為那墓表極具收藏意義,請求北大同學會幫忙摹印,把印本送往中研院的蔡元培館收藏。他對記者說:蔡先生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時候,他只是小學生。後來成了北大學生,以及中央研究院的後輩,能在蔡先生墓前表示敬意,乃份內之事。28

除了吳大猷,與蔡姓有關的世界至德宗親會、香港的蔡氏宗親會等組織合共約二百人,亦在同年十一月七日前來蔡元培墓公祭,以迎接蔡元培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紀念的來臨。由著名堪輿學家蔡伯勵宣讀祭文。29

民國七十七年 (一九八八年) 十月二十五日,蔡元培一百二十周年冥誕,中共批准蔡元培子女 (左三及四) 來港出席,在蔡元培墓前與三名北大同學會成員合照。(右一) 徐東濱、(左一) 蕭輝階  、(左二) 林如桐。圖片來源:蕭映仁女士

一九八八年十月,香港文教界舉辦了多項活動,紀念蔡元培誕生一百二十周年,包括蔡元培生平事蹟展覽、專題演講、到蔡元培墓公祭等。蔡元培在大陸的兩名子女:蔡晬盎和蔡懷新、以及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丁石孫,亦專程由大陸來港出席活動。

蔡晬盎當年接受筆者訪問,不諱言一九四九年後,蔡元培及其家人在大陸都受到好些不公正對待。改革開放後,蔡元培才恢復聲譽。自此,不時有人提議把香港的蔡元培墓遷回大陸。但蔡晬盎那時已表明,她和家人都認為沒有必要。

香港國立北京大學留港同學會舉辦故校長蔡孑民秋祭的新聞報導。圖片來源: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日臺灣 「中國時報」

隨著香港的北大同學會成員步入暮年、相繼移民或離世,一九八七年以後,香港報章上再看不到有關該會的消息。而另一個與北大相關的新組織:北京大學香港校友會,於一九八九年一月在香港成立,主要由一九四九年以後在北京大學畢業的人士所組成。據其網頁介紹,該會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會組織活動,到蔡元培墓追思致敬。

儘管蔡元培的後人無意遷動蔡元培在香港的墓地,但遷墓的聲音不斷。曾任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的羅孚30,便是力主遷墓的其中一人。自一九八五年以來,他多次發表文章呼籲,把蔡元培墓遷到北京大學校園內,及為蔡元培建造一個更具規模的墓地,但他從沒有收過官方回應。

羅孚在〈關於蔡元培的墳〉31一文中透露:著名翻譯家巫寧坤教授一九九四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期間,得知蔡元培的墓在香港,認為情景蕭條,便給北大寫了一封信:「懇請母校早日迎蔡孑民先生之靈,歸葬於北大校園,供世世代代莘莘學子瞻仰。所需經費如有困難,可發動校友捐獻,本人自當帶頭……」這一次北大校長辦公室倒是回覆了。

見過這封信複印件的羅孚,在〈關於蔡元培的墳〉文中引述內容如下:「北大現在的校園為原燕京大學舊址,一九五二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後,北京大學由沙灘遷到這裡。校園的主要部分已於一九九四年三月,由北京市政府列屬文物保護區,該文物保護區必須保存現有格局,一切翻修和重建事宜,皆需遵照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批准後,才得執行,學校方面無權動土。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區的校園,如學生宿舍、食堂、文體中心等,樓間的距離甚窄,鬧聲喧雜,又不是安排蔡先生墓葬的適當場所。」北大這個回應可說很明確了,但蔡元培的家鄉浙江紹興,就積極爭取為蔡元培風光大葬。贊成和反對北遷蔡元墓的聲音還是沒完沒了。蔡元培孫女、時任北大講師的蔡磊砢二零一一年十一月赴香港掃墓時,再發表了一番話表態:在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祖父葬在那兒是一種入土為安;我的祖母也是居住在上海就葬在上海。我們希望老人家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不想對墓地做太大動作,遷墓會是一種打擾。另一方面,遷墓也非常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對於我祖父而言,這不是他一向的做事為人風格。我們作為後人,可能也不需要這樣的一個變化。32

二零一八年是蔡元培誕生一百五十周年紀念,已擔任北大蔡元培研究會會長的蔡磊砢在這年十二月初,再次來港參加紀念活動,同行還有她八十八歲的父親、蔡元培唯一健在的兒子蔡英多。他們一起為「蔡元培與北京大學」主題展覽的揭幕禮擔任剪綵嘉賓。

 

一九三五年九月七日,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會成立會議,蔡元培 (孑民) 院長致辭留影

蔡磊砢在蔡元培墓前對記者表示:「祖父舊學深邃,新學廣博。今天我們追思祖父的功業,緬懷先生的精神,意在發揚光大祖父的志業,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從他們這次在港期間的傳媒報導來看,遷墓的事已不再成為話題,蔡氏父女的講話也沒有觸及。

爭議雖不再,橫禍卻飛來!蔡元培墓安處香港一隅,尚且遭此 「小劫」,若早遷中國大陸,在那十年文革浩劫,肯定己經 「蒙難」,不堪設想。

憶廣州的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鍾榮光33,一九四二年在香港去世後,原本葬於香港薄扶林基督教華人永遠墳場。但嶺大學生依他遺願,在一九四七年把他移葬廣州的嶺南大學校園內。結果大陸的嶺南大學被消失了,鍾榮光的墓也保不住,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至今屍骨和墓碑仍不知所終。反觀 「堅守」 香港的蔡元培墓,一直受到北大門生和文化人的關愛,不但避過了政治災難,還換上新裝,成了一個意義非凡的文化標誌。香土有幸埋忠骨!蔡元培何嘗不是有幸以此島作「安身」之所!

民國二十九年 (一九四零年) 三月二十四日,先總統蔣公於重慶蔡孑民先生追悼大會主祭。圖片來源: 上海 「中華圖畫雜誌」 一九四零年四月號

民國二十九年 (一九四零年) 四月號上海 「中華圖畫雜誌」 以中英文報導三月二十四日重慶舉行之蔡元培 (孑民) 先生追悼大會

註釋

1.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位於香港島西南角山丘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是香港政府於一九一三年撥地給香港華人自資興建,供華人安葬的墳場,一九一五年啟用。也有人稱之為香港仔華人公墓,或香港仔墳場。

2.浙江省的山陰縣始設於秦代,因地處會稽山之北而得名。晚清以來幾經行政區劃變動,現時是地級市紹興市的一部份。山陰這地名已不存在。

3.自稱 「哀極無淚」 的大陸網民發放的網文原句。

4.護靈隊成員:羅明佑、陳良猷、胡春冰、蘇怡、金誠夫、吳範寰、羅少齋、余天民、陳政、李韶清、曾如柏、鍾衍林、符孔遴、黃鐵錚。(香港《大公報》一九四零年三月十一日)

5.旅港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一九四零年在香港成立,又稱香港國立北京大學同學會。

6.葉恭綽 (一八八一至一九六八),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譽虎,號遐庵。廣東番禺人。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後留學日本。民國初年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書畫家和收藏家。

7.《遐菴彙稿 (附年譜)》臺北: 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八

8.這兩封信收錄在《蔡元培先生全集》臺北: 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

9.余天民 (一八九一至一九六九),籍貫湖南臨湘市。一九一零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次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連續研究法學六年。回國後,助蔡元培治教理政多年,曾任三民主義叢書編纂、香港新亞書院教授。一九五零年去臺灣後,任司法行政部刑事司司長、政治大學主任秘書、考試院法規委員等職。著有《國際公法要義》等。

10.黃麟書 (一八九三至一九九七),原名黃林祥,字麟書,號樚園。廣東龍川人,日本東京中央大學經濟系畢業。回國後曾任教中學。一九三零至一九四零年代,先後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建設廳長、教育廳長,創辦過八間省立學校、香港德明中學、廣州珠海中學等。一九四七年,任廣州珠海大學首任校長。一九四八年任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後改任第一屆考試院委員,以後連任至第四屆考試委員。一九四九年後到香港。珠海大學亦遷校到香港,因受香港教育條例所限,改名珠海書院。他繼續主持校務。其後擔任香港中國文化協會主任委員,籌設香港中山圖書館。著有《秦皇長城考修正稿》等。

11.王雲五 (一八八八至一九七九),祖籍廣東香山,生於上海,自學成材,在一九二零年代至一九三零年代主理商務印書館。戰後先後出任國府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等職。一九四九年後到台灣,曾任行政院設計委員、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

12.《傳記文學》,一九六三年二月號

13.周峻 (一八九零至一九七五),又名周養浩,蔡元培第三任妻子。

14.余又蓀 (一八九零至一九六五),四川涪陵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曾任北平國民大學、四川大學教授、重慶大學教授兼總務長。一九四九年赴臺灣,任臺灣大學教授、歷史學研究所主任及主持中國近代史及美國史研究中心。 著有《中國通史綱要》。

15.香港:《自由人》月刊,一九五九年四月十八日

16.盧瑋鑾 (一九三九生) 筆名 「小思」,廣東番禺人,成長於香港,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二零零二年退休。二零一六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著有《香港文學散步》等。

17. 周策縱 (一九一六至二零零七),生於湖南祁陽,知名歷史學家、紅學家及詩人。歷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主任、教歷史系教授,並先後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客座教授,及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教授。他撰寫的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一九六零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為第一部深入分析五四運動的英文著作。

18.余光中 (一九二八至二零一七),籍貫福建泉州,生於南京,曾就讀金陵大學、廈門大學。一九五零年隨父母移居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開始活躍於台灣文壇。一九五八年赴美國進修,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美國的西密歇根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一九八五年,由香港移居台灣高雄市,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二零零三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銜。著有詩集、散文、評論集及譯作凡數十種。

19.黃國彬 (一九四六生),香港著名詩人和學者,一九七一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英文系。一九二二年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香港大學英文與比較文學系、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加拿大約克大學語言文學系。退休前為香港中大學翻譯系教授,現居多倫多。著有詩集、評論集及譯作凡數十種。

20.金耀基 (一九三五生),籍貫浙江天台,臺灣大學法學士,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二零零四年在中大校長一位退休。他撰寫有關蔡元培新墓碑落成的文章,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一日在臺灣的《中國時報》發表,並收錄在其著作《大學之理念》(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八三)。

21.黃肇珩《一代人師──蔡元培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一九八二

22.莊嚴 (一八九九至一九八零),字尚嚴,號慕陵。籍貫江蘇武進。一九二四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入北大國學門研究所工作。獲推薦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 (故宮博物院前身) 擔任事務員,負責點查清宮文物。一九二五年,正式受故宮博物院聘為古物館科員。一九二八年,被推薦到東京帝國大學考古研究室,進修考古學。一九三零年,受北大聘任返國,參加河北的考古工作。一九三三年,升任故宮古物館第一科科長。一九三五年,護送文物前往歐美巡迴展覽。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負責守護大批文物隨中央政府遷徙。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奉命護送故宮南京分院文物至臺灣。一九六四年,升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一九六九年退休後,轉任中國文化學院 (現中國文化大學) 藝術研究所所長。是古物和書畫品賞鑒識專家、藝術教育家,擅書法,以瘦金體為最。

23. 何廣棪 (一九四零生),字碩堂,號弘齋。籍貫廣東省鶴山,香港出生。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歷任香港珠海書院文史研究所、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現任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史系教授。著有《李清照研究》、《陳振孫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宋詞賞心錄校評》等。

24.王韶生 (一九零四至一九九八),字懷冰。籍貫廣東豐順縣,一九三六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再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畢業,歷任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廣州大學、國民大學教職。一九四九年來港,先後任教廣大、廣僑等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一九七一年七月退休。同年九月,出任珠海書院文史研究所專任教授,一九七九年出任所長。兼任浸會學院及新亞研究所。至一九八九年再度退休。他的國學根底深厚,尤擅詩、詞、駢文。著有《國學概要》、《懷冰隨筆》、《懷冰室集》。

25.按蔡元培的《自寫年譜》(《檔案與歷史》季刊,上海市檔案館,一九八七年第四期),他父親諱寶煜,字曜山。並非墓表上所寫的嶧山。

26. 墓表上的十三年,有誤。據各方有關蔡元培的生平研究,應是十二年,即民國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蔡元培在這年七月携眷出國,至一九二六年才離歐返滬。見王世儒編撰:《蔡元培年譜》,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

27. 蔡威廉 (一九零四至一九三九) 是蔡元培與第二任太太黃仲玉所生,擅畫,原任教於杭州國立藝專。一九三八年隨丈夫到昆明,撫養五名子女。一九三九年五月在昆明家中誕下一女後病逝。

28.《中國時報》一九八七年一月十日

29.《華僑日報》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八日

30. 羅孚 (一九二一至二零一四),原名羅承勳,生於廣西桂林,為中國共產黨員,一九四一年起,先後在桂林、重慶、香港三地的《大公報》工作。一九四八年被派到香港任《大公報》編輯、副總編輯。一九五零年《大公報》創立《新晚報》,他出任總編輯。並負責港、澳、臺灣等地的統戰工作。一九八二年,因涉及 「間諜」 案,在北京被拘禁,滯留北京十年。於一九九三年獲釋回港,一九九七年移居美國,五年後回港定居。

31. 羅孚:《文苑繽紛》,香港,天地圖書,二零零七

32. 廣州:《羊城晚報》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33. 鍾榮光 (一八六六至一九四二),籍貫廣東香山,原名鍾惺可,信奉基督教後,改名為鍾榮光。他是清代舉人。一八九九年任廣州格致書院 (嶺南大學前身) 的漢文總教習,開始習西學,加入過興中會、同盟會,與人創辦過《博聞報》、《可報》。民國初年曾任廣東都督府教育司長、廣州市政府參事。一九二七年成為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任內十年間建樹良多。退休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一九四二年在香港病逝。

一九六八年一月十一日蔡元培 (孑民) 先生冥誕,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王世杰院長與家屬主持蔡孑民先生銅像揭幕典禮。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年十二月上旬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