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懷李幼椿 (璜) 教授並記所賜序文,何廣棪教授撰

民國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 前,中國青年黨為政壇大黨,倡民族主義,反共產主義。三十八年後,活躍臺灣,民進黨政要不乏昔之中國青年黨黨員。民國七十六年 (一九八七年),經國先生解除黨禁,紛附民進黨。李璜乃中國青年黨創黨黨魁,亦多屆主席。抗戰時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三十四年 (一九四五年) 六月,任中國聯合國代表團團員,簽署「聯合國憲章」。翌年十一月,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大陸淪陷赴港,輾轉至臺。今之通儒何廣棪教授為其高足,撰文追念師道,載披所賜序文,深懼乃師德業光澤晞微。

策展暨編輯室

李璜教授簽署手跡

恩師李璜教授 (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九一年),字幼椿,號學鈍,又號八千。四川成都人。中國青年黨創始人,與曾琦、左舜生合稱該黨三鉅子,對青年黨之發展甚有貢獻。

李璜教授遺影

「中國青年黨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封面

特刊內頁載「中國青年黨宗旨」

特刊內頁載李璜教授撰「本黨建黨五十週年紀念謹獻七十韻」

恩師一九零八年,年十三,入成都洋務局英法文官學堂學習。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在上海震旦學院修法語。一九一九年三月,年廿四,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一九二四年九月,年廿九,學成歸國,初曾在北京各大學授學,羅香林教授其時在清華大學歷史系攻讀,曾修幼椿師所授課程。其後晚年,二人在香港珠海大學文史研究所任教,羅教授仍稱李璜教授為老師,可知二人有深厚之學術情誼。

羅香林教授遺影

余於一九七二年九月考入珠海文史研究所。其時羅教授任所長,幼椿師任專任教授,余攻讀該所碩士班文學組。因於入學前已出版《讀書管窺》、《楊樹達先生甲骨文論著編年目錄》二書,後經涂公遂教授推介,並轉呈拙著。楊樹達教授亦羅教授早歲就讀北平清華大學時之老師,故余入學伊始,即受到羅所長垂注。

楊樹達教授遺影

余攻讀碩士班第一年,即以成績優異,考獲文學組第一名,並獲獎學金。該年研究所曾舉行論文發表會,題目由所長訂定,而指派某同學為發表者。羅所長開出《漢賦與楚文學之關係》一題,指定由余發表。當日在研究所進行,羅所長主持,幼椿師評述。回憶當日,所得評語甚佳,不論文章內容、形式,修辭技巧及發表態度、講述口才都得到幼椿師肯定與好評。其後該論文被收入「珠海書院中國文學、歷史研究所學會叢刊之一」,由所長署耑,並乞王韶生教授賜序,予以出版。

何廣棪教授著「漢賦與楚文學之關係」封面

上述一事,足見幼椿師及羅、王二教授對余之錯愛。次年,余即在王韶生教授指導下,以《李清照研究》為題撰就論文,以第一名畢業,榮獲碩士學位。後得李、王二師推薦,羅所長留余在所及中文系任講師,使余以後數十年能順利任教大學、研究所,繼續學術工作,培育人材。

王韶生教授遺影

修讀碩士學位完畢後,余即考上珠海文史研究所史學組博士班,追隨羅所長鑽研「陳寅恪教授之學術」。為做好治學、研究之入門工夫,余即著手編撰《陳寅恪先生著述目錄編年》,該書後收入「珠海書院中國文學、歷史研究所學會叢刊之四」,仍由羅所長署耑,而倩幼椿師撰序,蓋以幼椿師在法國巴黎攻讀學位,即與寅恪同時,彼此交游甚早,相知甚深,故所長特予邀請幼椿師,並深慶得人。幼椿師晚歲曾撰就《學鈍室回憶錄》,內容富贍,由明報出版社刊行。此序似未被收入《回憶錄》中,固佚文也。茲不以其文為冗長,特予轉錄,俾留鴻爪,藉資紀念。

何廣棪教授編「陳寅恪先生著述目錄編年」封面

李璜教授序:

「近年我在珠海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任導師,於所授的『歐美之漢學』課程第一日開講中,我例勉研究諸生為學須做到廣博與深細兩種工夫。因有兩段話,大意如下:

李璜教授撰「法國漢學論集」封面

李璜教授撰「法國漢學論集」內頁之一,見「廣棪藏書」印

李璜教授撰「法國漢學論集」內頁之二

本課重在說明西方學人研究中國史的方法論,茲所謂方法,要本於歷史學與社會科學。歷史學上之考據工夫,本我乾嘉學派之所長,西方漢學界也受其影響。不過學問之道,日新月異,西方歷史學在十九世紀末期以來,已有長足進步,方法日趨深細,成績斐然可觀。且近七十年中,社會各科相繼發展,無不有其科學的方法,以奠定其觀點;尤其是本於語言學與社會學見地,以之縱論古今,比較中外,足使新義,層見不窮。

不過從事文史考據,固在糾正為文空泛之習與誇誕之譏,然而又不可以鑽入牛角尖裏,只見其小,不見其大;徒矜瑣碎細節,忘卻廣博視野。因是考證之為學,小題不妨大做;但大做之目的,應每在有關於時代之興衰、制度之因革、社會之趨向、文化之交流,以及史事之隱約應予明導,古文之紊誤應予爬梳等等大處著眼,方見識度。

陳寅恪教授遺影

說了這兩段話後,我便取香港出版之『陳寅恪先生史論集』上下兩冊,令同學去加以留意,便於其中可得深細而不離廣博之為學門徑。陳氏家學淵源,博覽群書之餘,又特具古今世界多種語文修養;故以其考證周至而論,實已邁過乾嘉學者;以其著述精審而言,又足助我們去了解近代西方漢學界用力之處。除陳氏之專著外,其論文散篇,對文史上之小題目,往往以獅子搏兔之力,旁徵博引,深入腠理,使新義頓見,令人眼界一寬。陳氏此類工夫,有如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氏平生所作短篇考據與註釋文字,其中特多精品。兩氏同具語文工具甚富,而見識均不同凡響,且又對於一事之疑,一字之不妥而不肯輕輕放過,此其在深細與廣博處均有所成就。

伯希和教授遺影

惜因世亂,陳氏篇章散見國內外報刊,書不易覓,至今尚未能窺全豹。香港近刊之論集不過六十六篇,而台北學人所紀亦至不全。今何廣棪君竟能搜得九十五篇,為之編目,足見何君為學之勤。且何君此目著重於編年,意在揭示陳氏治學旨趣及其研究路向之演變,尤見何君對陳氏之學,早有心得,難能可貴,故我願為之序於編首。

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一日,香港。」

案: 敬讀幼椿師之序,足證其教學備課之認真,其授課所述治學方法並多屬金針度人之言,使弟子獲益不淺。至其對陳寅恪教授之學術亦深有認識,尤對陳氏治學深細與廣博兼備之成就有所確認,並加以表彰,此舉更屬難得。至序末謂余「為學之勤」,又謂「對陳氏之學,早有心得」,斯乃師長激勵之語,余當銘誌於心,終生力行不怠,絕不辜負良師之愛護。

羅香林所長不幸於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日肝病離世,未幾幼椿師亦移居美國,與子女同居,樂享天倫。以迄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得蔣經國總統約見,並聘為總統府資政,幼椿師始移居臺北市中央新村。余在此年聖誕節乃陪同王韶生教授由香港回臺,前往謁見。晤對閒談,幼椿師言及其有回臺之定奪,主要因師母中風,美國醫療費昂,聘用工人照顧亦不易。適蔣總統有禮聘回國服務之意,不得以作此抉摘,其事殊不足為外人道也。

李璜教授撰「學鈍室詩草選書百首」封面

李璜教授撰「學鈍室詩草選書百首」扉頁,見其簽署

李璜教授撰「學鈍室詩草選書百首」內頁

羅所長逝世,幼椿師赴美,接任者方豪院士未幾亦病歿,王教授授教新亞研究所,乃邀余轉讀新亞,並改而研治「陳振孫與《直齋書錄解題》」,余乃請王教授任指導教授,題目改為《陳振孫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一九八九年九月入學,一九九二年論文撰就,獲博士學位。一九九三年七月受聘臺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初任副教授。未幾送審新撰論文《陳振孫之經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獲教育部升等為教授,繼用此著獲「文化復興獎」。後余又獲行政院頒發「任職滿二十年服務成績優良頒給二等服務獎章」;續又利用課餘時間對《直齋書錄解題》作全面研究與考證,成書六種,凡十四大冊,數百萬言,由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零一六年出版。余所以有此成績,皆仰賴幼椿師、羅、王二位教授誘導及激勵而有以致之。

幼椿師不幸於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於臺北逝世,享壽九十有六。余於一九九三年七月始任教華梵,如能早日轉教臺北,則親炙幼椿師之機會增多。憶昔日攻讀珠海文史研究所時,幼椿師居跑馬地,余則住銅鑼灣,有暇則造訪其府第。幼椿師喜愛進食法國西餐,常邀往共酌,並得恭聆教誨,聞其指導。如斯之良會,於茲已不可再得矣 !

何廣棪教授手書「李璜教授留存之法文書目錄」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一年十一月上旬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