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精勁-張楫如微雕牙印,古耀華先生撰

文士素以名號、齋館、雋語、圖象鐫勒印章,鈐記書畫、典籍、詩文、信札。申紓風雅外,實為識別翰墨手跡,洞察鑒藏門第。晚清,沉癖文字,酷嗜篆刻之士更以短文付于印章,遂有百字之印面,數百字之邊款。

來燕堂珍藏張西橋 (楫如) 一百四十四字牙章,極盡微雕之能事,每筆尤合書道矩矱,不染俗氛。刻者非以目力勒字,觀者亦非以目力審視,咸心念奏刀,心念窺覽。印文邊款,化於無形,僅存心影。篆刻至斯,如入幻境。惜微雕一道耗蝕元氣過甚,西橋未逮遐齡。

篆刻名家古耀華先生細述張西橋微雕牙章,印林奇珍,隱佚百年,終得夸世。

策展暨編輯室

作者手持張楫如篆刻牙章。來燕堂藏

日前一位藏印前輩出示ㄧ舊牙印,印跡因厚積陳泥而鈐蓋不清,遂囑余代為清理印面舊泥,以便識讀。

張楫如篆刻牙章寬一點二公分。來燕堂藏

一般印泥既無法清晰鈐出此印,清理後便以自調印泥鈐之。細審此印,實在嘆服前人之精工。此印印面一點二公分正方,印文共計一百四十四字,字字線條精整清晰不紊,為余迄今所見手工治印之極者!除去邊欄及留空處,每字僅零點零九公分見方大小,其中不乏筆畫繁複之字例。

張楫如篆刻牙章印面特寫。來燕堂藏

張楫如篆刻牙章印蛻特寫

張楫如篆刻牙章印面局部特寫。來燕堂藏

張楫如篆刻牙章印蛻局部特寫

印文曰:

「義州李放,原名克國,字旡放,號孝石,一號狷厓,更字朗逸,號浪公,亦號詞龕,今有菘垞、潄霜、辛亭、兀庵諸號。光緒甲申年十月十九日生,藏書處曰抱竹居,藏吉金處曰聚道堂,藏碑碣處曰直萱冧,藏帖處曰木葉厱,藏畫處曰繪境軒,藏古玉處曰雙琥簃,藏古硯處曰湘硯齋,藏古印處曰紫泥庵,藏文房珍玩處曰天功樓,著書處曰清樂堂,禮佛處曰蓮幢精舍,其萬年永寶印。」

張楫如篆刻牙章邊款。來燕堂藏

張楫如篆刻牙章邊款局部特寫之一。來燕堂藏

張楫如篆刻牙章邊款局部特寫之二。來燕堂藏

邊款曰:

「國變以來,僑居沽上,於文藝之事,皆有撰述。其關於印學者,則有『紫泥庵補印人傳』八卷及論印絕句、印話、印譜之屬至六、七種,頗為友朋傳寫。記老友魏匏公嘗語予,少年游粵時曾見三水梁星堂、垣光,其人善治玉印,能於半寸之章,刻百四五十字,時年已六十餘,親見其於燈底信手揮斥,使刀若飛,蓋其目能白晝見星云。予既取其語為星堂作傳,顧以不得見其遺製為恨。頃無意中於陳公蒼虯行匧獲觀毘陵張君所治諸印,為之驚喜叫絕,乃不復思星堂。此收藏小印,計百餘字,係石交孫陟甫兄出資屬張君代製者。陟公高誼不可不記,爰綴數語志之,屬張君并刻諸印旁。乙丑六月,詞龕自天津寄稿。

楫如張西橋刻,時年五十有六。」

作者手書張楫如牙章印面釋文

此印作者為晚清民初雕竹名家張楫如 (一八七零至一九二五),字鈺,號西橋,江蘇毗陵 (武進) 人。張氏刻誌邊款時已年屆五十六,歲值乙丑,即一九二五年,亦其歿年。邊款文字為義州李詞龕所作,渠原藏此印。詞龕之友山陰魏匏公昔遇一治印異人梁星堂,以善治玉印與小印聞名晚清。近代藏印家潘飛聲亦嘗撰文讚賞其多字印。梁氏六十歲,尚能以半寸印治一百四、五十字。(按: 一寸即三點七公分,半寸即一點八五公分。) 藏印為李詞龕一好,遂心念梁氏之印。然待詞龕偶見陳蒼虯藏張氏諸作,驚訝嘆絕,遂不復思梁星堂之作。後其友孫陟甫出資,囑張氏篆此以奉。

張西橋 (楫如) 先生遺影。圖片來源:郭海先生撰「竹人漫錄」

印文詳記李氏生辰、字號、別名,及珍藏書、畫、印、玉、硯、碑帖、文玩等齋館名。李氏得印欣喜之餘,即撰邊款小文,倩張楫如刻之。小文提及陳蒼虯,前清遺臣,舊王孫溥心畬故人,亦其畏友。

此印雖小卻精極,所涉人物及故事不少,讀來趣味盎然。然矜賞文字佳趣之外,更對治印者超於常能之精穩,拜服不已。近年余總以突破前人小印,極盡精微作治印一目標,至入夜清理印畢,驟知此事或可止矣!諸友有贊揚余小印精工,印友有為治一公分以下小印而自滿,共賞此印於良夜,友朋作何遐想、作何省觀,不得而知,余僅知面對前人,自身真一無所是!余豈敢奢言「藝術」二字,恐連「匠」字都搆不上!前人深不可測,只能嘆服。

張楫如此方四分小牙章,一點四四平方公分面積上雕有一百四十四字印文,為印主李詞龕之印記,側身邊款有二百四十七字,錄詞龕之友相贈牙印梗概。

張楫如竹雕摹古泉幣扇骨之一。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竹鏤文心—竹刻珍品特輯》

張楫如竹雕摹古泉幣扇骨之二。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竹鏤文心—竹刻珍品特輯》

張楫如竹雕摹古泉幣扇骨之二局部特寫。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竹鏤文心—竹刻珍品特輯》

張氏竹雕之妙,素享大名,惜存世確真略無爭議之張氏作品稀見。對岸北京故宮存有些許,而上海博物館所藏,據個人所知,曾公開展示並出版,僅得扇骨兩件,館藏確實數量不詳。民間流通者,偶有所見,唯愚目力昏鈍,不敢妄斷真偽。

近日幸再得藏家提供確真張氏雕竹照相,扇骨三件及臂擱一件,皆張楫如孫張宗憲之私藏。

張楫如竹雕臂擱及扇骨。圖片來源:《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

張宗憲為當代名骨董商,經營書畫、瓷雜為主,雅好藝術,當源於家學。其父張仲英育有十子,長子張永芳長年旅居海外,職事建築師。張宗憲排行第二,與其妹張永珍、么弟張宗儒皆承父祖,精於鑑定。

宣統二年 (一九一零年),民國肇建前二年,張楫如年四十,攜帶十二歲兒子張仲英遷居上海。民國三年 (一九一四年),張仲英十六歲,張楫如盤下「聚珍齋」,共同經營二年,至仲英十八歲,由其主事,成為當時上海一帶最年輕古玩商。張楫如擅刻精微多字扇骨,一把寬約半寸有餘之扇骨,往往能刻上數百字而絲毫不糊。

張楫如篆刻潤例拓本。圖片來源:郭海先生撰「竹人漫錄」

日前見其暮年所雕牙章,尚能臻此,可知名不虛傳。今見藏家所示張氏後人自藏張楫如雕竹數件,更能印證張氏之藝。繼明中晚期濮仲謙,金陵、嘉定二地名家後,晚清竹雕再逮一高峰,其中張楫如應佔據一席之地。張氏又得前輩吳昌碩、時賢褚德彞二位賞識,自必具備相當本領。

藏家所示資料,尚有張氏雕竹扇骨拓片四件套照相,其側各附缶翁吳昌碩跋文,見證吳、張二人以藝論交。觀其拓片,可見張氏援引古泉幣之形,復加部份陽刻金文,精巧之至。

張氏能書石鼓文,推測慕從缶翁之故。

吳昌碩跋張楫如竹刻扇骨拓片之一。圖片來源:《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

吳昌碩跋張楫如竹刻扇骨拓片之二。圖片來源:《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

吳昌碩跋張楫如竹刻扇骨拓片之三。圖片來源:《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

吳昌碩跋張楫如竹刻扇骨拓片之四。圖片來源:《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

諺語有隔行如隔山,施於藝術,可徵貫通不易。雖然自古有精通諸藝之士,畢竟鳳毛鱗角,大多終其一生,專致ㄧ藝,仍無所成。

以晚清民初雕竹名家張楫如為例,縱善作精微小印,亦達上乘水平,仍未能以篆刻名世。若置象牙微雕領域,亦未獲微雕家若于碩、吳南愚等所享高譽。然其竹雕名家之雅號,未嘗因傳世之作尟少而稍損。此為藝術家創作重心之選擇,後世亦以此鑒評。

張楫如篆刻牙章邊款局部特寫之三。來燕堂藏

附加資訊

  • 標籤日期: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三月上旬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