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0

「救國與殉國」文物展覽,約茶不夜藝術空間,民國一百零六年七月七日至二十三日

「不忘痛史」,黃議震先生撰

一八九四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自此開始了日本一再侵華的血淚史,自一八九五年台灣的割台抗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無一不是血跡斑斑的一頁痛史。

從一八九四年至一九四五年,五十一年間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蹂躪,苦海一片,多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骨肉分離?其中苦難豈是今日的我們所能想像?

張曉風教授為文「寫給外公──兼懷上一代的英靈」有言:「苦難未必只發生在中日戰爭啟端的一九三七那一年」,的確!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

如今抗戰發生八十週年,老兵凋零,所剩無幾、中樞停辦紀念活動,所幸松濤社及許許多多有心人士,奮臂疾呼,否則這慷慨壯烈的抗戰史頁,恐怕都將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轉,湮滅、殆忘!

二零一七年六月,
黃議震。

「吉星文將軍」,吉民立先生撰

父親成長的年代,正是國家處於內憂外患與動蕩波瀾的混亂時局,他在就讀師範時,鑒於國難當前,毅然投筆從戎,進入國軍部隊後,此時正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及鯨吞東北之時, 更是在華北步步進逼的危難關頭。父親在民國二十二年的長城戰役初露頭角, 展現他不怕死亡的軍人氣節, 由於此戰役的卓越表現, 父親被拔擢為二一九團團長, 接任宛平城的重要防務, 肩負抵禦日軍與保衛國土的第一線任務。

蘆溝橋在宛平縣境內,是座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石橋,該地為通往北平的交通要道。民國二十六七月七日深夜,日軍於蘆溝橋一帶進行演習,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內搜查,結果遭到父親的嚴詞拒絕,雙方在交涉期間,日軍對宛平縣城發起攻擊,父親率部奮起還擊,數次擊退來犯日軍。

八年抗戰期間,父親率部血戰於華北及華中各地,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並與日軍長期周旋,曾在徐州會戰掩護友軍撤退,並與張自忠將軍一同參加隨棗會戰等戰役,他在此期間曾多次因作戰而身受重傷。日後他曾對家人們說:「當年在華北親自上陣肉搏殺敵時,遭日寇武士刀削去肩頭負傷,始終不敢在自己的母親面前更衣,避免這個 (三指填不滿) 傷口喚起母親的心痛。」這是一個軍人在面對忠孝之間難以兩全的至高情懷的表露。

民國三十八年父親隨政府撤退至台灣,最後出任金防部副司令之職,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晚上十八時三十分起,中共解放軍對金門砲擊,短短數小時內落彈五萬七千餘發,當時父親與另外兩位副司令趙家驤及章傑將軍遭遇砲擊,兩位副司令當場身亡,父親於八月二十四日為國捐軀,他為保衛國家堅守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軍人當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父親的一生幾乎都在戰場上度過,我相信父親應無愧於身為一個中華民國的軍人,也充份展現了軍人魂的信念。

二零一七年六月,
吉民立。


閱讀 11802 次數